我国唯一的项目管理信息化门户网站,国内项目管理软件资讯服务提供商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专访陈祥福院士:项目管理需要数字化

2021-01-21 来源:筑龙研究院
前言:随着中国建设领域新基建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需要项目管理者站在更高的方位、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部署战略、管理变革。
 
主持人:周昳晗,筑龙研究院专家,原上市公司高管,从事项目管理30余年
 
访谈嘉宾:陈祥福,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原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组部直接联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科技部、住建部专家,城市建设杂志名誉社长、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主编
 
图片
▲陈祥福院士(左) 
 
对国内项目管理未来发展的建议
 
主持人: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进行的大型项目日趋增多,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推进和我国新基建项目的开展,我国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陈院士,您对国内项目管理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呢?
 
陈祥福:上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在我国兴起,1994年之后倡导项目管理比较典型的是原住建部总工程师姚兵部长,以及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原党组书记张青林。
 
项目管理在我们国家,在建筑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鉴于项目管理在建筑业的重要性,结合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的远景发展目标,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项目管理现在要注重它的数字化。就是说,我们在项目管理中要注重数学的一些基本研究,统计数学、分析数学、大数据的应用,包括云计算,我们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要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这方面不努力不行。
 
第二,我们要加强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理论包括混沌理论、优选理论等;甚至数学中的模糊数学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我们都要充分注意。
 
另外,我希望在建筑业里面有一个小的团队,专门研究我们项目管理的一些大数据的分析、研究,然后应用并指导我们项目管理,把我们的项目管理提升到更高,更科学,更符合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的远景发展目标的总要求,谢谢!
 
青岛中银大厦是目前采用天然地基的世界最高建筑
 
主持人:陈院士,您参与设计的青岛中银大厦是目前世界上采用天然地基的最高建筑,请您介绍一下青岛中银大厦
 
陈祥福: 青岛中银大厦是我们在1994年做的楼,现在叫青岛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楼249米,筒中筒结构体系,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俗话说就是没有柱子。
 
另外,在当时这个楼我们采用的是天然地基,没有做桩基。这个楼位置在近海,天然地基不是做在岩石上,是做在花岗岩上。
 
当时没有注意到,后来我们搜索了,当时在全世界,美国最高的采用天然地基的楼是212米,青岛中银大厦是249米,超过美国37米!也就是说,青岛中银大厦是目前采用天然地基的世界最高建筑,至今仍保持。

高层建筑要注重沉降计算
 
主持人:青岛中银大厦使我国在天然地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陈院士,您在设计青岛中银大厦天然地基的时候,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或者说需要着重注意哪些方面呢?
 
陈祥福:第一个就是沉降计算非常重要,关于沉降,青岛中银大厦总的沉降是7.3公分。
 
美国旧金山有一个楼出问题,旧金山有一个楼叫千禧大厦,它是旧金山第二高楼,很多名人都住在那边,现在它的总沉降是45公分,并且每年还在以1公分到2公分的沉降量在发展。这个楼现在已经偏离了垂线。世界上所有的楼都不是垂直的,都是斜的,但是关于斜多少,我们能接受,(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里是有规定的,千禧大厦已经偏离了规范要求。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当时是您的方案解决了千禧大厦的沉降。
 
陈祥福:对,关于千禧大厦的沉降,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
 
当时发现沉降超过规范要求后,千禧大厦的业主在全世界招标,业主的律师通过我在2011年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发行的《高层建筑沉降计算:理论与应用》的著作,帮我写前言的是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戴斯,(了解到了陈院士)。
 
他看了所有的方案,认为要解决加州大学沉降的问题和楼歪了的问题,只有中国陈祥福博士的经验理论和他的实践能解决!他极力推荐,然后千禧大厦业主就找到我,我回答这个要通过外交渠道,要通过国家渠道正式的来找我,而且我们表示,对于千禧大厦出现的问题,我们有3个方案能解决问题,有能力、有办法、有经验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我们的造价比美国提出的20多个亿,大概25亿,我们的要比它少得多,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非常热情的来找我。
 
这个例子就是说明超高层建筑,它的地基基础沉降计算非常重要,出了问题很难解决,甚至要花比造这个楼还要多的钱。
 
天然地基,世界首创
 
主持人:沉降计算很重要,那么您在设计青岛中银大厦时,关于沉降计算有没有一些风险或者争议呢?
 
陈祥福:我当时设计青岛中银大厦采取的是天然地基,当时争论也非常大,天然地基,在全世界也是首创。
 
所以说,我们不仅是高度首创,我们计算方法也是全世界第一。
 
我曾经有一个经验公式和数字计算,我们自己创造的计算办法,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在德国专门给我出一本专著,在中国建筑领域,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就是在中国第一本这样的专著,关于高层建筑,沉降计算方面。

竖向振动频率计算获国内外认可
 
陈祥福:第二,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现在由拉压弯剪结构体系,逐步在向拉压弯体系、剪体系发展,就是把弯剪尽量多的变成拉压杆件。
 
拉压杆件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竖向振动频率问题,竖向振动频率全世界的所有规范没有研究成果,插在最后,我陈祥福首次提出竖向振动频率的计算,完成了表格,计算出安全值,可以直接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这是竖向振动频率。
 
无沉降缝设计
 
陈祥福:第三,我们高层建筑的裙房按规范要求,要做沉降缝,我们和一位院士,和建研院的几位博士在一起共同研究,我们提出了无沉降缝设计,没有沉降缝,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在超高层建筑,这个难点就是,沉降缝按照规范需要设计,不按规范设计沉降缝,地下室要漏水,漏水以后很难解决。
 
说说我们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楼,孙春兰副总理当时是工会的第一书记,和当时的工会主席,他们非常赞同我们采用无沉降缝设计这个办法。当时把我还批判了好久,哈哈,也不改图纸,也不盖章,也不审图;最后孙春兰副总理出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主持人:陈院士,可以看出来当时您也很坚持采用无沉降缝设计,无沉降缝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呢?
 
陈祥福:这个问题我们从理论上讲,就是有沉降,有结构计算,这是第一个理论;第二个就是我们把混凝土的一条裂缝,我们科学的把它分为10条、11条、10多条,把它分开。
 
比如说,把1毫米分成10条,就是0.1毫米,建筑规范要求,混凝土是带裂缝计算的,不能超过0.2毫米,现在放宽到0.3毫米。
 
所以说,我们把一条大的裂缝分成若干小的裂缝,这样我们要换混凝土,要有一点截面,要换一点钢筋,这个非常有限,但是带来的利益,带来的经济价值,带来的施工方面缩短工期,提高建筑质量,带来很多方便。
 
最后,我们这个东西成不成立,除了理论以外,在实际工程里,大家都是用高倍放大镜来看那个裂缝,最后大家都不相信,最大的裂缝都不超过0.2毫米!也就是说在允许范围内。
 
应该说,我刚才讲的这3条(沉降计算、竖向振动频率计算、无沉降缝设计),在全世界是一个大的创新,真正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水平!从理论到应用,到工程实践,不能只说工程理论,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院士,您的这些首创,同时也是中国的首创!也使中国在这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
 
项目管理能力需注重数字化
 
主持人:项目管理引进我国已经很多年了,现在项目管理也是很热的话题,想请教陈院士,关于项目管理有没有什么补充的?
 
陈祥福:项目管理实际上包括领导艺术、领导水平、领导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我们一定要数字化,我认为项目管理现在最要注重的是数字化。
 
我建议,我们筑龙组建一个研究小组,来收集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要分析研究,要指导项目管理。
 
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上万栋的住宅,有的图纸就是重复类的图纸,但是数据没有整理,都在各个设计单位那里(造成资源浪费),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收集、整理,还要社会化(普适化)!社会化以后,我们要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主持人:是的,有些重复类的图纸,或者关于一个问题更好的处理办法,如果可以收集整理归档的话,将会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陈祥福:数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大,所以我们说,数字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尤其,尤其显得重要!我们需要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现在的一些先进技术,要运用到管理当中。
 
另外我建议,我们需要培养一些这方面的人才。管理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对数学、对分析、对统计数学不是非常熟悉,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实际应用者和领导者,把我们的项目管理推向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应用行业、一个领域,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陈祥福院士的精彩分享!
 
后 记
 
作为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贡献,对中国项目管理事业有殷切期望的院士,陈院士对国内项目管理提出的建议独具前瞻性。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661个市,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项目在进行。如果把这些项目数字化,将项目数据收集整理,加以利用,便会逐步促进国内项目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项目管理数字化,这个话题值得每个项目管理人士深思。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项目管理信息化网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more>

PMO

Copyright © 2021 项目管理信息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9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7488822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我国唯一的项目管理信息化门户网站,国内项目管理软件资讯服务提供商,隶属卓橡公司

项目管理信息化微信公众号

PMO大会微信公众号